在2017“国是论坛”上的致辞
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侯建国
2017年9月21日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国是论坛”。“国是论坛”每年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研讨、共商国是,积极向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论坛聚焦质量问题,作为联合主办方,我谨代表质检总局,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代表、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质量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质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地阐述了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强调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今年9月是第40个全国“质量月”,盛事接连不断。9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强调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9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次论坛以“走进质量时代”为主题,汇聚名家,纵论质量,再次释放一个强烈信号——质量乃国之要事、民之关切,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已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识。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传统优势逐步减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把质量上升到战略层面。美国1987年颁布了《质量促进法案》,德国、日本等国也在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实施质量战略实现了经济崛起。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现实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质量发展道路。
如何更有规划、更有步骤、更有成效把我国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我们理解,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动员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切实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有助于从更高层面、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向全党全国全社会进行质量动员,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抓质量的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质量基础。要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要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能力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各国在质量领域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的竞争。目前,我国质量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小弱散”现象,被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在数量上仅占美国的53%,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1.1%,全国96.2%的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数少于100人,占总数0.6%的外资机构市场份额却接近7.6%。我们必须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强各级政府与行业、企业质量技术体系的融合发展,形成泛在协同、准确统一、可靠高效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既确保企业随时随地获得即用即有、可靠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也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于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参与、积极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互认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在全球质量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企业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也是质量提升的责任主体。据统计,我国现有企业28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6100多万个。我国企业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但制造业企业平均质量损失每年仍超过2000亿元,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远超发达国家;反映出口商品质量的产品平均出口单价,分别低于德国76.19%、日本57.06%、美国31.84%;制造业企业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数平均约为0.4件,距《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0.7件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平均寿命、品牌数量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夯实企业质量主体作用,要着力抓住源头和终端。一方面,要抓住生产的源头,利用质量基础设施提升质量。大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完善,要在质量提升中当好标兵,将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产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创新活跃、影响广泛。但从整个供给体系看,质量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质量基础比较薄弱,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质量诚信意识较为淡薄。要深入开展为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活动,引导帮扶中小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抓弱项、补短板、填洼地,切实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另一方面,要抓住流通和消费的终端,用好缺陷产品召回这个利器,进一步扩大召回范围,完善召回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首负责任,倒逼质量提升。
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质量工作的目标追求,就是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期盼。在“质量强国怎么建,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中,网友就提出了6386条相关意见和建议。百姓的关切就是需求,如何让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题中之义。当前,百姓对于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强劲,而现有供给却不能充分满足需求。近年来,我国游客抢购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澳洲奶粉等新闻屡见不鲜,2016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海外“爆买”现象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我国当前供给结构的失衡。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要抓住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组织质量攻关,开展国内外标准比对,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产品质量差距。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要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严厉惩治制售假冒伪劣等质量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提振消费信心。
五、构筑质量工作多元共治格局
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在政府层面,要加快完善质量法律法规,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质量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在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下功夫,坚持放管结合、并重。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加大对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在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网络,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水平。在社会层面,要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丰富质量文化内涵,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鼓励和支持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等引导行业诚信自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畅通质量举报投诉渠道,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集中社会力量推进质量提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质量共治也需要学界、研究界的支持。国务院参事室作为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持机构,汇聚了大批有德、有望、有才之士,打造了极具影响力的“国是论坛”。希望在接下来的议程中,各位参事、专家学者、企业家能够紧扣质量,发表真知灼见,共商质量提升大计,共同办一届特别讲质量的论坛,共同开启一个特别讲质量的时代,以质量提升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