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一款自制高考准考证的小游戏风靡了朋友圈。用户只需上传一张自拍照,软件就能自动生成高考准考证,让你“一键回到高考岁月”。其实,这种制作软件由来已久,而且能够制作的东西更是形形色色,什么房产证、结婚证、毕业证,甚至黑金信用卡、病危通知书都可以一键生成。很多网友只是觉得这种游戏好玩、有趣,却不知这个能制造出各式卡、证的软件叫做生成器,更不知道,就在用生成器愉快玩耍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引祸上身了。
在线定制很好玩
记者紧跟“潮流”,通过扫描朋友圈的一张准考证二维码,点击进入制作流程后,页面跳出多个选项,包括参考年份、年龄、性别等信息,还需要上传一张个人照片。点击后,系统便会生成多种样式的准考证,既有20世纪70年代的“蓝色中山装”“绿色军装”,也有20世纪80、90年代的“白色衬衫”等样式。
记者还找到了一个制作雄安新区房产证的小软件,只要输入姓名、地址、住宅面积就可以立刻得到一张理想中的房产证。其实,类似的创意很多,一度刷屏的小学生证、结婚证等,都是通过识别二维码进入、填写部分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便会自动生成。
据了解,这种证件在线定制实际上是一种H5动画,设计者事先将场景固定,用户上传照片等信息,替换模板中的一些画面,即可实现“私人定制”。业内人士把这种能够自动生成画面的软件叫做生成器。在网上搜索“生成器”关键词,立刻会出现各种制作软件,诸如英语四六级成绩单、表白横幅、三八节贺卡等应有尽有。
一位网友说:“这些生成器很有趣,我是穷人,但是我可以利用生成器制作支付宝余额有100万元的图片,还可以给自己制作一张黑金信用卡。我把这些图片发到朋友圈里,自嘲一下。在愚人节的那天,我还制作了一张自己的病危通知书发给朋友,捉弄一下。有个朋友还找到了身份证生成器,给自己做了一张6岁的身份证,我们都觉得挺好玩的,其实就是给生活找点儿乐趣。”
网络“做证”有风险
记者在体验制作准考证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上传的照片面部不清晰,或者面部被遮挡,便无法通过该软件的识别,进行不了下一步的操作。如果没有填写姓名,也无法制作准考证。
这不由得使人有些担心,为了做得逼真,用户必须把个人照片、姓名等相关个人信息提交给该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如果提供的个人信息仅用来实现生成服务的话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些个人信息利用在别的事情上,或者打包卖给第三方,第三方随后用来进行电信诈骗或发送广告,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对此,业内专家提醒,这类生成器可以精准地获得用户的部分个人信息,稍加技术处理,就可以攻破一些依赖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的软件。
据介绍,人脸验证用一般的照片是行不通的,只有用真实的人脸,有三维立体感才能识别成功。但是现在通过照片快速生成3D人脸模型的技术比较成熟,所以用一张清晰的人脸照片制作成用于人脸验证的3D人脸模型不是什么费劲的事。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发现生成器能做的事情很多,生成证照的种类也令人吃惊。记者在网上找到了身份证的生成器,根据链接下载一个文件包并按照步骤,在软件上输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住址,就会自动生成身份证号码;再上传一张证件照,一个几可乱真的二代身份证图片便诞生了,还可以打印;有了身份证的打印件便可以办理租房及手机等业务。如果自己的照片等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这个风险将是巨大的。
据安全联盟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商用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用在银行的个人移动支付上,即以人脸代替传统的密码进行操作,现在支付宝等个人支付系统已经推出了人脸识别功能。此外,在一些车站及码头、机场,也有刷脸进站的应用。如果不法分子盗取了用户的面部信息,在人脸识别技术大量应用后,这些数据将面临被贩卖,甚至直接用来窃取个人财产,后果严重。所以,不要因为一时觉得好玩,就把相关的个人信息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去。
小软件暗藏大骗局
对多数人来说,生成器是一个好玩的小游戏,但是这个生成器的功能实在有点强大。制作图片文件仅仅是一个功能,它还可以生成二维码。记者以“二维码生成器”“二维码生成软件”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软件多达几十种。可以生成的二维码种类繁多,涵盖文本、网址、名片、文件、图片等,并且还有免费的批量生码功能。
如今二维码的应用越来越广,陌生人相见,扫描二维码即可成为好友;商店购物,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共享单车,一键扫描即可解锁骑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二维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有了二维码生成器就人人皆可制作、印刷和发布二维码了。
据了解,有消费者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好!截至2017年2月27日,您已欠缴金额217元,请于5日内携带此单,到税务局或用支付宝快捷扫码支付。”有消费者为了方便就直接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后直接缴费。近日,有网友爆出,北京海淀区、丰台区等多个小区出现了假水费催缴通知单,引导消费者通过扫码支付“补缴”,而通知单上附带的二维码实际为骗子的个人账户。
上述短信除了有冒充自来水公司的,还有冒充交警贴“罚单”的。在广东、北京、江西等多个省市就发生了虚假张贴《违法停车告知单》事件,骗子通过伪造《违法停车告知单》,引导乱停放车辆的司机扫码支付所谓的“罚款”;而实际上,告知单上的二维码是不法分子的个人微信账户。
据安全联盟技术人员介绍,用户首先需要结合场景来分辨二维码的真伪,不要轻易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若扫描二维码时出现付款页面,一定要仔细核对收款方和金额,避免落入骗局。同时,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在安全性未知的网络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而且要定期修改社交网站的账号和密码。
生成器是一个小软件,但是却可能暗藏一个大骗局。假二维码可以骗钱,也可以让手机感染病毒,窃取手机里的信息。
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表示,对消费者而言,二维码是否藏有病毒,从外观上无法辨别,用户一旦扫了“藏毒”二维码,就容易导致隐私泄露、账户被盗刷等。建议消费者在使用类似生成器时,不要轻易泄露个人基本信息及照片,以免造成财产损失。